当前位置:首页 > 四季养生 > 秋季养生 > 正文内容

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“要点”

慧百科5年前 (2019-11-12)秋季养生461
初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

初秋是气温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令。此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中午热,早晚凉,昼夜温差大,空气湿度低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、咽干唇焦的燥证。

专家介绍,万物经历了夏季的茁壮成长,初秋是到了收敛生性的时候。人亦如此,需要收敛身心,达到从容平和、不急不躁的状态,将夏天向外宣散的神气慢慢收回来,收到阴阳平衡的状态。

因此应趁着秋天肺气生发,多做深呼吸,清肺气,呼吸吐纳。只有应秋天之气,让身、心、神处于“收”的状态,才是秋天该有的养生之道,如果忤逆了秋气的升降规律,该收的时候不收,这时就会得一种病:“飧泄”。“飧泄”是什么?就是晚饭没消化就排出去了。肺与大肠相表里,伤了肺,就伤了大肠,人就会大便稀溏。再者,肺为肾之母,肾主二便,肾失封藏之职,也会大便稀溏,人很快会虚弱下去。

初秋该如何养生?专家介绍,初秋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这个节气养生有以下要点:

防晒不可忘 初秋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指数依旧较强,不要因为天凉快了就忽视防晒,小心被“秋老虎”伤了皮肤。皮肤晒伤要尽快补救,首先要舒缓、镇定发红、发热的皮肤,再使用温和、无刺激的保养品护肤,加速细胞修护、再生,缓解皮肤晒伤、晒红的状态。

睡眠充足 夏天昼长夜短,天气闷热,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。初秋后天气变凉,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尽量争取晚上10点入睡,适当午睡。

饮食清淡 保持饮食清淡,合理营养。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,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,如鸡蛋、瘦肉、鱼、乳制品和豆制品等。不吃油腻食物,多吃蔬菜水果,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。

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锻炼以早晚为好。登山、散步、伸懒腰都可缓解秋乏,只有体能充足,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。

健脾祛湿养脾胃 初秋是阴气和阳气、暑热和凉风、湿和燥“搏斗”最激烈的时期。秋气收敛,很容易造成体内郁热,引发病邪。专家提醒,初秋养生第一重任就是养护好脾胃,把体内藏着的暑湿赶出去,中土运转给力,则肝、胆、肺、胃升降有序。

另外,秋天燥气当令,燥为阳邪,最易耗伤津液,燥邪习惯经口鼻侵于肺,耗伤肺阴,出现肺燥,可表现为口干、唇裂、鼻塞、咽痛、阵发性干咳,甚至流鼻血。因此,秋季要滋阴润肺。

健脾养胃可以多食用赤小豆、薏米、山药、芡实、茯苓等。滋阴润肺则有芝麻、核桃、蜂蜜、银耳、百合等食材。如果既想养脾胃,又想润肺滋阴,可以试试药膳方山药百合大枣粥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;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,谢谢!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mseo.cn/857.html

标签: 标签1标签2
分享给朋友:

“初秋阳气趋收敛 顺时养生5“要点”” 的相关文章

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、防风

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、防风

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,防湿、防风一样不可忽视。 进入初秋,暑期的湿热已经消除了一大半。然而,此时气温仍然很高,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,农历9月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依旧维持在35℃以上,夏暑尚未完全消除,加上秋天雨水增多,湿、热依旧很“活跃”。所以,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,防湿、防风一样不可...

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“误区”

立秋后养生的6大常见“误区”

根据中医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的理论,秋季养生得当,对于健康过冬有重要意义。但是错误的养生方法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,反而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 立秋后,天气逐渐转凉,正是呼吸道疾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多发期,如何保护身体健康成了养生爱好者关注的话题。专家介绍,根据中医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的理论...

秋季昼夜温差大 警惕“缠腰龙”缠上身

带状疱疹俗称“蜘蛛疮”“缠腰龙”,该病与抵抗力下降有关,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大,该病毒常在人们感冒、劳累等机体抵抗力差的时候乘虚而入,患病者明显增多。 带状疱疹俗称“蜘蛛疮”“缠腰龙”,是由水痘、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病,因为该病在皮肤上表现为带状的红斑和成群的水疱,很有特征,故得此名。...

秋季养生 着重四方面调养

秋天,阳退阴长,热去寒来,草木枯萎,万物凋零。根据中医学“天人相应”的观点,在气候变化无常的“多事之秋”,人们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调养。 秋天,阳退阴长,热去寒来,草木枯萎,万物凋零。根据中医学“天人相应”的观点,在气候变化无常的“多事之秋”,人们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调养。 精神调养 秋天的萧瑟...

茶粥加松子 安稳度晚秋

中医认为,松子性味甘、温,入肝、肺、大肠经,有润肺止咳,益气补虚,润肠通便之功,为中老年临床常用的滋补强壮药物,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便秘、神经衰弱、头晕眼花等有一定的疗效。 中医认为,松子性味甘、温,入肝、肺、大肠经,有润肺止咳,益气补虚,润肠通便之功,为中老年临床常用的滋补强壮药物...

秋季切忌不运动

冷水浴:所谓冷水浴,就是用5℃~20℃的冷水洗澡,保健作用十分明显:首先,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,使得浴后精神爽快,头脑清醒;其次,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,因此被称作“血管体操”。 秋天正是耐寒训练的好时机,但“秋冻”不应只局限于秋凉少穿点衣服,更要加强运动锻炼等,想利用秋冻养生保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