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四季养生 > 秋季养生 > 正文内容

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、防风

慧百科5年前 (2019-11-12)秋季养生510
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,防湿、防风一样不可忽视。

进入初秋,暑期的湿热已经消除了一大半。然而,此时气温仍然很高,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,农历9月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依旧维持在35℃以上,夏暑尚未完全消除,加上秋天雨水增多,湿、热依旧很“活跃”。所以,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,防湿、防风一样不可忽视。

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

秋季湿气阴邪加重,就可能出现湿气伤脾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的症状。“如果早秋脾伤于湿,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隐患。”张纾难说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。”表现在“秋伤于湿,上逆而咳,发为痿厥”。痿者,肢体痿废不用,四肢尤重;厥者,四肢逆冷,阳气内郁,失于畅达。这些都是脾伤的表现。所以,如遇冬季受寒咳嗽,不仅要表散外寒,还应该注意是否为“秋伤于湿”的缘故,在治病保健方面还应做到“温化水饮,消除痰湿”。

睡觉时莫给风邪可乘之机

经历夏天的闷热,初秋的凉爽备受人们的喜爱,但有的人在睡觉时却延续了夏天的睡法,爱裸身睡觉,这就十分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。专家说:“秋季早晚温差大,冷热无常,贼风往往会在夜间乘虚而入,那些睡觉不注意的人容易生病,比如有的人入睡喜欢贪凉开窗,醒来时才发现全身酸痛,疲乏无力,或因此而患咽炎、气管炎、面部神经麻痹等。”俗话说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秋季要格外注意入睡前及时添加衣物、盖被预防风邪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;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,谢谢!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mseo.cn/849.html

标签: 标签1标签2
分享给朋友:

“秋季防燥 更应防湿、防风” 的相关文章

秋天养好肺 整季不受累

秋天养好肺 整季不受累

立秋过后,气候逐渐干燥,肺脏变得脆弱,大量临床数据发现,肺是人体最“娇嫩”的器官,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,是人体最易失守的防线。 立秋过后,气候逐渐干燥,肺脏变得脆弱,我们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,于是出现皮肤干涩、鼻燥、咽痛等现象。大量临床数据发现,肺是人体最“娇嫩”的器官,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,是...

秋后除湿去痛走罐更管用

秋燥、湿重再加上长期久坐,很容易产生感冒发烧、全身困倦、腰背酸痛等不适,而拔罐正能缓解这些症状,不过,更有效的拔罐不是我们常用的留罐,而是走罐。 秋燥、湿重再加上长期久坐,很容易产生感冒发烧、全身困倦、腰背酸痛等不适,而拔罐正能缓解这些症状,不过,更有效的拔罐不是我们常用的留罐,而是走罐。 除湿...

两妙招缓解秋乏

深秋时节要睡子午觉,子时从中医理论来讲是“肝经循行时间”,如果肝失调会出现“胸胁满闷,口苦咽干,不欲饮食,心烦气躁,神疲乏力,头晕目眩,月经失调,面部色斑,急躁易怒”等症状。 很多人时常会感到提不起精神,出现睡眠不足的现象,这就是常说的“秋乏”。但若在秋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就不容易出现“秋乏”...

秋冬干燥咳嗽有办法

中医认为“肺气太盛可克肝木,故多酸以强肝木”“酸甘化营”因此,多摄取酸性食物,可以刺激人体内分泌更多的津液,从而达到减燥润肺的目的。平日饮食,可在饭菜中多加些醋,山楂、秋梨膏、柚子等也是不错的滋阴润燥的酸性食物。 秋风起,秋风燥,不少人又开始了感冒、咳嗽、发烧等症状。这是因为秋天人的呼吸道免疫力...

秋季养生三方法

中医认为,安抚经络,可纠正脏腑功能的失衡,起到养心的功效。其做法是每晚入睡前热水泡脚15分钟,并配合点按太渊穴、膻中穴各36次,做6次深呼吸、6次漱津吞咽,若能配以让人心神宁静的轻音乐,效果更甚。 秋季属于冷热交替的季节,这个时候需要多呵护自己的身体,储蓄足够的能量,才能更好的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天...

初秋:滋阴防燥调身心

中医学倡导“天人合一”,即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整体,人的养生宜顺应自然界的规律。肺在五行中属金,与秋气相应,从养生角度看,金秋以养肺为主,以收藏为佳。 “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。”转眼间已经入秋了,秋天给人的感觉是天气凉爽,果实累累,一片喜悦的丰收景象,然而初秋也有空气干燥、温差较大的特点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