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茯苓一般用量是多少克_茯苓的用法用量
茯苓甘平,利水渗湿,白苓健脾,那么,中药茯苓一般用量是多少克?详细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。
茯苓甘平,利水渗湿,白苓健脾,
赤苓利尿,茯神安眠,苓皮消肿。
(一)传统用法
茯苓性平,味甘、淡,入心、肺、脾、胃、肾经。功效为利水渗湿,健脾补中,宁心安神。
本品味甘而淡,甘能和中,淡能渗泄,故有利水渗湿之效。脾虚湿困,食少脘闷,或痰饮内停等证多用之。
1.湿停水肿,小便不利偏阳虚者,常与桂枝、白术同用;偏气虚者,常与黄芪、党参同用。
2、湿痰咳嗽·常与半夏、陈皮等同用。
3.脾虚泄泻常与白术、山药等同用。
4。惊悸失眠常与酸枣仁、远志等同用。
(二)用量标准
煎服10~15克。
(三)施治鉴别
赤茯苓功能清湿热、利小便,主治小便黄赤短少,淋漓不畅之症。赤茯苓用量为6~15克。
茯苓皮专利水消肿,主治.水肿腹胀。茯苓皮用量为6~15克。(四)名医绝招曲竹秋(天津医科大学教授)水肿、小便不利、泄泻、痰饮、心悸、失眠而见舌淡胖有齿痕,脉濡滑,属脾虚湿盛者,必用茯苓。但阴虚燥热者忌用。
健脾利湿用茯苓,利水消肿用茯苓皮,养血安神用茯神。
治水肿,以茯苓30克,配伍泽泻10克。
治水湿内停,外有表寒所致水肿身重,小便不利,以茯苓30克,配伍猪苓15克,桂枝、白术各10克。
治痰饮、呕吐,以茯苓10克,配伍陈皮、竹茹各12克,法半夏、枳实各10克。
治小便淋浊不利,以茯苓15克,配伍车.前子12克。
治泄泻,以茯苓15克,配伍淮山药12克,白术、莲子肉、白扁豆各10克。
治失眠,以茯神.15克,配伍远志10克,炒酸枣仁、夜交藤各15克。
治特发性水肿,以茯苓皮,配成五皮饮。
李莹(吉林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)
双下肢及足部水肿,按之凹陷不易起者,必用茯苓。但阴虚者不宜。
白茯苓偏于健脾,赤茯苓偏于利湿,茯神偏于安神。
茯苓配伍用量为10~50克。
治阳水之水湿浸渍型,茯苓50克;配伍猪苓、泽泻各20克。治阴水之脾阳虚衰型,茯苓30克,配伍大腹皮、干姜、白术各10克,附子5克。
治脾虚体倦,食少便溏,茯苓20克,配伍党参、白术、甘草各10克。
治心悸、失眠,茯神30克,配伍朱砂0.5克,杏仁20克,远志10克。
茯苓皮,配姜皮、桑皮、陈皮、大腹皮为五皮饮,治多种疾病所致的水肿。
-赵忠仁(安徽滩溪县中医院主任医师)
茯苓的配伍用量为12~30克。
治肾气不足所致的水肿,茯苓、车前子、淮山药各20克,泽泻、.猪苓、牡丹皮各10克,山茱萸、熟地黄各15克,枸杞子12克,肉桂6克。
治脾失健运所致的水肿,茯苓、车前子、淮山药各20克,白术18克,陈皮、木瓜各10克,麦芽15克,大腹皮12克。
治脾胃不和所致的食欲缺乏,茯苓、太子参各20克,炒白术、麦芽各15克,木香、陈皮、法半夏各10克,川黄连、甘草各4克。
熊永文(陕西中医学院教授)
治疮疡中满,不思饮食,小便不畅,水肿者为茯苓临床应用指征。虚寒、滑精、气虚者不宜使用。
治脾不化湿,痰湿咳喘,茯苓12克,配伍法半夏、陈皮各9克,甘草5克(二陈汤)。
治脾虚而致短气倦怠,少食便溏,茯苓15克,配伍党参15克,白术10克,甘草5克成四君子汤;再加陈皮为五味异功散;再加香附或木香9克,砂仁5克成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扶脾,行气止痛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;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