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景岳芍药蒺藜煎的作用与功效、适应症、临床应用、医案组成方解
芍药蒺藜煎源于《景岳全书》卷五十一。张景岳芍药蒺藜煎的作用与功效、适应症、临床应用、医案组成方解是什么呢?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。
【来源】《景岳全书》卷五十一。
【配方组成】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各钱半芍药生地各二钱白蒺藜连刺捶碎,五钱,甚者一两
【用法】水二盅,煎八分,食远服。
【主治适应症】治通身湿热疮疹,及下部红肿热痛诸疮,神效。外以螵蛸粉敷之。
加减:如火不甚者,宜去龙胆、栀子,加当归、茯苓、薏仁之属;如湿毒甚者,加土茯苓五钱,或一二两。
【方解】本方具清热除湿,消肿止痛之功。湿热疮疹,及下部红肿热痛诸
疮,多有皮肤潮红,肿胀糜烂、黄水侵淫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等临床特征。治当以清热解毒除湿,凉血消肿止痛立法。方中(赤)芍药苦寒清泄,清热凉血,祛瘀止痛,《本草汇言》载其可“泻肝火,消积血,散疮疡”;白蒺藜“味苦微辛微甘微凉…除喉痹,癣疥,通身湿烂,恶疮….用凉宜连刺生捣,去风解毒,白者最良”(卷四十八·本草正),且尚可平肝疏肝,畅其疏泄条达之用,故景岳重量用之为主药;以龙胆草泻足厥阴肝经之热,栀子、黄芩,清肺与三焦之热并有燥湿之功;芍药、生地养阴清热凉血,且防火热对阴津的耗伤。加之泽泻、木通泻小肠膀胧之湿热从小便而出。诸药合用,泻中有补,疏中有养,使泻火之药不致于苦燥伤阴,即可泻心肝之火,又可清肺脾之湿热,故为治疗通身湿热疮疹,及下部红肿热痛诸疮之效方。
【方论】景岳曰:“郁热之火,宜散而解之…若郁热在经而为痈疽、为疮疹者,宜连翘归尾煎,或芍药蒺藜煎,或当归蒺藜煎之类主之,或于本门求法治之。此皆火郁发之之谓也。”
【临床应用作用功效与医案】
1.皮肤疮疡及下部(外阴)诸疾
(1)带状疱疹带状疱疹,是由疱疹病毒所致,以皮肤出现成簇水疮,沿周围神经分布,剧烈疼痛,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病。常于春、秋两季急性发病,患者因剧烈刺痛而昼夜不安。阎氏等采用芍药蒺藜煎化裁治疗带状疱疹30余例,疗效显著。
典型病例:张某,男,26岁,初诊于1979年10月24日。7天前左腹部出现红色丘疹,痛如针刺,饮酒后疼痛加重并发水疱,逐渐增多,向后腰部蔓延。伴有头晕,口苦纳呆,夜不能寐,大便秘结,小便黄赤,舌质红、尖赤,苔薄黄腻,脉浮弦略数。诊见左腹部有高梁粒大小之水疱疹,集簇成群,带状排列,蔓及后腰部,周围皮肤红肿灼热,未见破溃。诊断为缠腰火丹(带状疱疹)治宜清肝泻热,解毒化湿。处方:白蒺藜50g,赤白芍各15g,龙胆草15g,栀子15g,黄芩15g,木通10g,泽泻15g,生地40g,土茯苓50g,防风25g,丹皮15g,槐花30g,马齿苋20g,菊花20g,石见穿25g,甘草10g,水煎服,每日2次。服上方6剂后,刺痛消失,疱疹干燥,局部结痂脱屑,但食纳欠佳。原方去生地、胆草、菊花,加砂仁10g,扁豆花20g,焦三仙60g,继服3剂,以善其后。经随访,痊愈上班工作。[阎纯义,李浩川.芍药蒺藜煎治疗带状疱疹.吉林中医药,1982,(3):33]。
(2)泛发性湿疹李某,男,40岁,煤矿工人。1983年5月8日诊。素患湿疮,反复发作,嗜食辛辣,遂致泛发,曾自选外用软膏,效乏。刻下周身可见红斑、丘疹、水疤渗出、糜烂结痂等急性湿疹皮损,奇痒难忍,烦躁不安,伴有轻度发烧,胸闷纳差,舌红、苔黄腻,脉滑数。此乃素有湿热伏邪,误食辛辣,湿热蕴蒸肌肤,伺机而发,遂成湿疮。与芍药蒺藜煎投之,处方:白蒺藜(捣碎)30g,土茯苓等60g,地肤子、生地各20g,胆草、栀子、黄芩各10g,赤芍药15g,蝉蜕12g。水煎,每日1剂,分3次服,药渣煎水待凉湿敷。5月12日复诊:上方服5剂后,皮损较前好转,痒已减轻,苔退脉和。是方既收良效,稍事加减出人,前后共服药10剂,诸症悉除,肤康体安。遂将此方制成粗末,平素代茶饮之,以防患于未然。随访7年未发。(3)扁平斑沈某,女,21岁,服务员。1985年10月17日诊。额、面、手背等处出现肤色丘疹1年,曾多方求治,疗效不佳,来院要求服中药。诊其面赤性躁,舌红苔黄,脉象弦数。查其皮损:额、面、手背处有芝麻和粟米大扁平稍高起皮面的小疣,表面光滑,较正常肤色稍暗,呈不规则形和园形,境界清楚,密集成片。诊断:扁平疣。证属脾湿肝旺,感受邪毒,发为优目。治宜清热解毒,佐以健脾利湿,方用:白蒺藜30g,生薏苡仁60g,木贼、生地各15g,赤芍、黄芩、当归各12g,龙胆草、栀子各6g,泽泻10g,水煎服,药渣水煎外洗。上方服10剂后,皮损由暗变红,洗后微痒。数目减少,此乃病退之征象。服完15剂后,皮损若失。
(4)结节性红斑黄某,女,25岁,工人。1954年3月1日诊。10天前自感关节痛,全身乏力,有轻度发烧,继而双腿伸侧发生对称性疼痛性红肿结节,头重纳差,肢体倦怠。证见口苦,舌苔黄腻、舌边红,脉滑数。双下肢胫前伸侧有1分硬币大的结节,略高出皮肤,肿胀,色紫红,有压痛,表面无溃破。化验ESR83mm/h, 诊为结节性红斑。由湿热之邪下注于络脉之中,气血运行不周,瘀滞不通,聚而成形,发为结节。拟清利湿热、化瘀散结为治,方宗芍药蒺藜煎化裁,处方:白蒺藜、鸡血藤各30g,赤芍、生地、玄参各15g,薏苡仁20g,元胡、龙胆草各12g,栀子10g,木通、全蝎(分冲)各3g,水煎服,日1剂。上方服完15剂,诸症消失。
(5)女阴溃疡王某,女,35岁,干部。1988年7月6日诊。1个月前,外阴被钢筋刺人10cm之深,经手术虽脱危险,但伤口表面形成溃疡,久不愈合,曾在某院外用西药及氦氛激光等综合治疗,仍不见效。邀余诊之。证见外阴肿胀,一侧小阴唇溃疡、糜烂,触之痛甚,脉象弦数,舌红苔黄。患者遭受外伤,兼感湿毒,湿热下注,加之外用药物浓度过高,腐蚀肌肤,遂致溃疡,遂投芍药蒺藜煎原方7剂,一周服完。同时外用螵峭散(海螵蛸、煅人中白、密陀僧、冰片、煅炉甘石研极细粉)蛋黄油调涂。再诊时肿胀消失。三焦之湿热得以疏利,腐浊祛而新肌渐生,再投3剂,黏膜溃疡得以平复,共服药10剂而告愈。
(6)急性淋病孙某,男,29岁,采购员。1988年9月6日诊。尿频尿痛、尿道口滴脓10余日,曾在西安某医院诊为淋病,人夜则阴茎勃起胀痛,长时间不痿,要求服用中药。检查生殖器外观正常,尿道口流脓状物,点滴而出,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花生米大小,质硬有压痛。化验检查:尿道口分泌物染色镜检可见淋病双球菌, WBC12x 10'/K, N 0.72, 诊断为急性淋病。此由不洁性交,直接感染湿热邪毒,下注前阴,发为淋病。处方:赤芍、泽泻各15g,风眼草、白茅根、白蒺藜各30g,土牛膝、龙胆草各10g,山栀12g,土茯苓等60g,木通3g,水煎服。先后用此方进退遣药,调理20余日,诸症消失,后在西安等地医院做过3次化验检查,均未再找见淋病双球菌。方中风眼草(即臭椿树籽)配伍白茅根常服,治淋病有肯定疗效。[杨敬信.芍药蒺藜煎治验举隅.陕西中医,1991,12(11):506-507]。
2.妇科疾病(湿热类型)吴氏运用芍药蒺藜煎加减治疗湿热类型的妇科疾病,收到了较好的效果。具体介绍如下。
(1)黄带姚某,女,35岁,工人,1986年9月16日初诊,患者平素健康,半个月前在澡堂洗澡后感外阴及阴道痰痒,带下量多色黄,质稠。曾在某医院给中药熏洗8天,效果不显。现停药5天以上,症状加重而来我院就诊。查: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外阴(-),阴道充血,可见黄色泡沫样脓性分泌物,量较多,阴道分泌物镜检发现阴道滴虫。诊断:滴虫性阴道炎。中医辨证属湿热下注之阴痒,黄带。治以清热利湿,解毒杀虫止痒,芍药蒺藜煎加味,药用:白蒺藜、土茯苓等各30g,龙胆草、栀子、黄柏、泽泻、白芍各15g,生地20g,木通、白果、黄芩、生甘草各10g。外用蛇床子、苦参各50g,百部15g熏洗,每日2次,每日更换内裤。治疗6天一切症状消失,原方加减3剂巩固疗效。查阴道滴虫(-),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而病愈。
(2)白塞综合征杜某,女,32岁,于1985年9月16日初诊。患者口腔溃疡疼痛,外阴、阴道溃疡疼痛难忍,每月经前和经期加重1年多,明显加重10多天,曾分别在两所综合性医院诊为白塞综合征,用激素,抗生素及外用药等治疗无效而来我院就医。查口唇紫暗,舌质红,苔黄厚,口腔黏膜及舌面有数处滤泡样溃疡,脉弦滑。双侧小阴唇内侧及阴道下1/3处均有大小不等之溃疡面,呈蚕食状缺损,触痛明显,其他未发现明显异常。中医诊断为狐惑病,证属湿热邪毒内蕴,上蒸下注,治以清热燥湿祛毒生肌解毒止痛。芍药蒺藜煎加味:白蒺藜、白芍、龙胆草、栀子、黄芩、白鲜皮、苦参各15g,生地12g,木通、甘草各6g,泽泻、大胡麻各10g,水煎服,日1剂。外用蛇床子,苦参、黄柏、大胡麻各30g,紫草15g,水煎后外阴、阴道熏洗、坐浴日2次。治疗5天,阴部溃疡明显好转,痒痛减轻,口腔溃疡消失。但经常反复发作,予以龙胆泻肝汤合赤小豆汤加减,水煎服,每日1剂,外用苦参汤熏洗每日1次,治疗2个多月,症状、体征消失。一次月经前病人又觉外阴部发痒,口腔轻度疼痛,病人根据以往经验认为是再发先兆故又来就诊。查口腔舌面充血,舌苔微黄厚,脉弦数,外阴两小阴唇内侧及阴道也有充血和轻度溃疡,予以芍药蒺藜煎加减,水煎服每日1剂,5剂症状消失,继服3剂巩固疗效,观察至今未再发病。
(3)外阴急性湿疹吕某,女,41岁,于1986年7月28日初诊:患者外阴出现红色丘疹伴痛痒,尿黄10天就诊,曾在某医院诊为外阴急性湿疹,经用西药治疗无效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。查:舌红、苔黄,脉数有力。整个外阴部皮肤潮红、有密集成片的小米粒至高粱粒大小红色之丘疹并杂有小水疱,部分丘疹被抓破,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,中医辨证属湿热邪毒,蕴于皮肤,治以清热利湿,凉血止痒,芍药蒺藜煎加减:白蒺藜、黄芩、栀子、泽泻、生地、赤小豆、苦参各15g,龙胆草25g,木通10g,茵陈24,连服6剂,湿疹渐退,但食纳差,上方去生地加焦三仙各10g,砂仁6g,3剂病愈。
(4)盆腔炎田某,女,26岁,患者因在某医院放环后发热恶寒,阴道少量出血,下腹胀痛拒按,心烦不安,恶心纳呆4天,于1987年3月17日就诊。查:体温38.8℃,急性病容,舌赤苔黄,脉弦滑,下腹明显压痛。妇科检查:阴道可见少量暗红色血迹,宫颈光滑肥大,宫体后位,略大,压痛明显,双附件增厚,压痛明显。血Hb:115g/L,WBC:19×10'/L,N:0.54,L:0.16。诊断:急性盆腔炎。中医辨证属湿热邪蕴,气滞血瘀,治以清热燥湿,活血化瘀。芍药蒺藜煎加减:龙胆草、栀子各15g,白芍、木通、泽泻、元胡、黄芩、陈皮、竹茹、川楝子各10g,红藤、白花蛇舌草、败酱草各30g,甘草6g。服上方6剂体温降至正常,腹痛明显减轻,再服1剂,全部症状消失,妇科检查均正常,血常规正常而愈。[吴葆卿.芍药蒺藜煎在妇科病中的应用.陕西中医,1991,12(5):219-220]。
按芍药蒺藜煎是龙胆泻肝汤去柴胡,当归、车前子、甘草,加芍药、白蒺藜组成。方中龙胆草泻肝胆清下焦之湿热,栀子、黄芩燥湿并有清肺与三焦之热的功效,白芍养血和血、调和营卫、柔肝止痛,白蒺藜疏肝解郁、行气活血、祛风止痒;生地入心、肝、肾经,清热凉血养阴,泽泻、木通泻小肠膀胱之湿热,诸药配伍以清热利湿为主,但泻中有补,疏中有养,既可泻心肝之火,又可清脾肺之湿热,又不致苦燥伤阴,是治湿热病之佳方,特别在治疗下焦湿热方面,笔者认为疗效胜过龙胆泻肝汤。
【临证提要】芍药蒺藜煎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疹,及下部红肿热痛诸疮等病证,如今之湿疹、带状疱疹、淋病、湿热类型的男妇科疾病等病属肝胆实火、湿热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之。若肝胆实火较盛,可去木通,加黄连以去泻火之力;若湿热轻者,可去黄芩、生地,加滑石、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;若玉茎生疮或外阴溃烂,或便毒悬痈及阴囊肿痛,红热甚者,可琢加连翘、黄连、大黄以泻火解毒。本方在煎汤内服的同时亦可煎水外洗以祛湿除痒,或外以螵i粉敷之。此外,芍药蒺藜煎与《医方集解》之“龙胆泻肝汤”处方立法有相似之处,故临床上二者可相参为用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;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