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医养生 > 正文内容
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适合人群与禁忌副作用-什么人不适合

慧百科3个月前 (09-22)中医养生20
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适合人群与禁忌副作用各是什么?什么人不适合呢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。
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

桂枝汤加味方,有强壮、安神功效,主治以胸腹动悸、易惊、失眠多梦、脉大而无力为特征的疾病.

【经典配方】桂枝三两,芍药三两,甘草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,龙骨三两,牡蛎三两.上七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.(《金匮要略》)

,

【经典方证】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阴头寒,目眩发落,脉极虚芤迟,为清谷、亡血、失精.脉得诸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.(六)

【推荐处方】桂枝10g,肉桂5g,白芍15g,炙甘

草10g,生姜15g,红枣20g,龙骨15g,牡蛎15g.以

水1100mL,煮沸后调至文火再煎煮30~40分钟,取汤液300mL,分2~3次温服.

【方证提要】虚弱体质见精神亢奋,胸腹动悸,易惊,失眠,多梦,自汗盗汗,梦交失精,脉浮大而无力者.

【适用人群】

体形偏瘦,皮肤白皙湿润,毛发细软发黄,腹直肌紧

张;脉浮大或空;易失眠,烦躁,惊恐不安,甚至精神错乱;易心悸,甚至脐腹部有动悸感;男子多见早泄、遗精、性梦,或精子活力下降或数量不足,女子梦交、带下多等;易头晕出汗,易疲劳;此体质的形成与先天不足有关,同时与后天的过劳、营养不良、缺钙缺锌、光照不足、运动少、过汗、睡眠不足、腹泻、大量出血、性生活过度、过度惊恐有关.

【适用病症】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,可以考虑使用本方:(1)以性功能或生殖功能障碍为表现的疾病,如阳痿、遗精、性梦、慢性前列腺炎、精子质量低下者.

(2)以心动悸为表现的疾病,如先天性心脏病、风湿性心脏病、心脏瓣膜病、病毒性心肌炎、冠心病心绞痛、心包炎合并心包积液、心律失常、低血压等.

(3)以失眠、自汗为表现的疾病,如更年期综合征、神经衰弱症、焦虑症等.

(4)以气喘、头昏为表现的疾病,如支气管哮喘、肺气肿、心源性哮喘、贫血等.

(5)以自汗盗汗、脱发、抽搐为表现的疾病,如儿童缺钙、癫痫、脑瘫、大脑发育不良等.

【加减与合方】

(1)气喘汗多,加五味子10g,山肉15g,人参10g

麦冬20g

(2)食欲不振,加山药30g

【不适合人群与禁忌注意事项】本方宜汤剂不宜用散剂,散剂可能导致腹胀、食欲不振.
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;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,谢谢!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mseo.cn/10101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适合人群与禁忌副作用-什么人不适合” 的相关文章

泡枸杞时加一宝,连喝7天,排出体内湿气,肝肾也会越来越健康!

泡枸杞时加一宝,连喝7天,排出体内湿气,肝肾也会越来越健康!

  泡枸杞时加一宝,连喝7天,排出体内湿气,肝肾也会越来越健康!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枸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滋补品,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增大,很多人都喜欢用枸杞泡水喝。有补肾、明目的功效。对于男性来说,长期喝枸杞子茶还可以强身健体。含有的多糖能够对我们的肝肾起到非常不错的保护作用,所以常喝枸杞茶,肾脏功...

健康要从养生开始,那你知道中医养生的概论吗?中医帮你了解养生?

健康要从养生开始,那你知道中医养生的概论吗?中医帮你了解养生?

  对于养生,一言概之 顺应自然的良好生活习惯。我们看一下,古人是怎么认为的,一说《黄帝内经》,大家都很推崇,也是大家公认的中医经典,《内经》中有几句话如下:  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  从这几句话,可以看出...

十常养生法,养生好方法 收了吧!

十常养生法,养生好方法 收了吧!

  齿常叩,津常咽、耳常弹,鼻常揉,睛常转,面常搓,足常摩,腹常旋,肢常伸,肛常提,特别适合没有时间锻炼的人和老在办公室坐着伏案工作的人~                ...

有哪些专业的中医养生方法?

我先说一下中医养生有关内容。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,中医最重视养生,养生就是现代的预防医学的一部分,虽然古代没有产生疫苗之类靶点非常确切的药品,但其天人合一,以及整体观指导下的养生非常有效果。养生是使人不生病,少生病,延年长寿的法门。几千年来养生类书籍不下几百部,虽然有已佚失,存世的书也不少。最早的...

中医养生保健主要有哪些课程?

有中医养生学,主要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、医古文、中医诊断学、中药学、方剂学、中医经典读、中医养生学、中医康复学、中医药膳食疗学、针灸学、推拿学、中医内科学、中医外科学、中医妇科学、中医儿科学、中医骨伤科学、中医气功学;正常人体解剖学、组织胚胎学、生理学、病理学、生物化学、诊断学基础、药理学、内科学...

想自学中医养生要怎么入手?

这个问题,可能难倒过很多人,绝大多数对中医养生有点兴趣的人,都在中医繁杂的名词浩瀚的典籍面前,望而生畏,知难而退。 其实,中医养生并不需要背很多中草药中成药,不需要一定会摸脉,会背大段的汤头歌诀,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,专门的去学,我们可以另辟蹊径,从学会刮痧入手。 中医六法,砭,针,灸,导引,...